目前我国668个设市的城市中,只有286个城市有集中供热设施,尚不足一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供热问题,关系着和谐稳定的大局,值得认真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供热都是采取“大投资、大锅炉、大烟囱、大管网”的大集中供热模式,存在建设投资巨大、节能减排水平不高、管网过长、损耗严重、供热调节不灵活、收缴费用困难等诸多弊端。值得庆幸的是,一种可以解决供热难题的新型供热模式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已由我国西部科技工作者研究成功。
所谓分散式集中供热,就是把过去一个城镇只有一个供热中心、一个大集中热源点,因地制宜地改变为分建若干个热源点,采用环保高效锅炉,从缩短管网、降低热耗等方面入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从技术层面上说,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采用了我国重大的节能减排发明成果海浪环保节能微排放燃煤系统技术,不需要大锅炉、大烟囱、大管网,可以比大集中供热模式节约1/3的煤炭,近乎无烟无尘,污染物排放均达到了天然气锅炉的国家排放标准。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单位个性化供热需要,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可以实现分散布点、隐身供热,消除了大集中供热模式的诸多弊病,使煤更省、气更净、价更低、热损耗更小、环境更美好。
从运营层面上说,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采用了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集中供热领域。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灵活分散地建设热源点,待项目建成再与客户分享集中供热的收益,并最终将全部设施转交给客户长远享用,这无疑大大缓解了我国许多城市建设集中供热设施的资金困难,也更加明确了建设、运营、消费等3方的权益关系,解决了大集中供热投资大、收费难、亏损多等难题。
分散式集中供热模式能否代替大集中供热模式呢?
大集中供热的弊端
我国的城市大集中供热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较大发展,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群众取暖条件等方面曾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社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这种大集中供热模式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弱点。
一是总体建设投资过大。即使中小城市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动辄也要投资数亿元甚至十几亿元。已建成集中供热设施的城镇,如果要扩大供热面、维修或升级设备,投资更是不菲。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用热消费者均感到不堪重负。
二是热源(集中的大锅炉房)效能不理想。由于我国集中供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燃煤锅炉,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方面与目前的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大集中供热虽然拆除了众多小锅炉,但大锅炉房依然要建设高大的烟囱。很多地方没有安装湿法脱硫和布袋除尘设备,因为这种脱硫除尘设备投资是传统设备的10倍,单台投资即高达六七百万元。这同国家的节能减排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是热网管道过长。大集中供热动辄要铺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热网管道,不仅造价高、维护难,而且远距离送热损耗严重,同时热网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比较大,末端用热户受严重制约,缺乏灵活性。
四是建设、运营、用户等3方的权益关系不明朗。一方面,各级政府尽心竭力地把集中供热作为民生大事来抓,每年要从财政补贴供热企业。另一方面,热源建设费用增加,热网运营损耗严重,热用户欠费现象普遍存在。在大集中供热模式的建设、运营、用户3大组成环节上,都存在弊端。
重大发明催生新模式
2007年,名为海浪环保节能微排放燃煤系统技术的重大发明在陕西省宝鸡市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悄然问世。这种锅炉技术无须建高大的烟囱,煤炭燃烧率达98%,污染物排放极少,被称为“燃煤锅炉的一次革命”。经国家科技部门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项发明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是这项重大发明催生了分散式集中供热的设想。
海浪环保节能微排放燃煤系统技术集新型洁净燃烧技术、高效传热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独创三连塔除尘脱硫技术和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等3大技术于一体,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投资和运行费用又相对低廉。
从实用效果看,这项发明有四个创新点。
一是污染物排放极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限制标准,有的甚至低于石油、天然气锅炉的排放标准。尤其是国际普遍关注的有害物二氧化硫,其排放量低于最低检出限度。北京市严格规定天然气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每立方米不得超过200毫克,而这项发明已使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至每立方米39毫克,仅是天然气锅炉标准的1/5。
二是使燃煤锅炉的热效率高达88.4%,远远超过目前普遍采用的燃煤锅炉,可节约煤炭3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工业锅炉每年最少消耗煤炭6亿多吨。如果海浪环保节能微排放燃煤系统技术能在全国